他是六盘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的田友康,一名90后食堂班长。有人说他是“特殊老师”,因为他的课堂不在教室,而在飘着饭菜香的食堂;他教给孩子的不是唱歌跳舞,而是“好好吃饭”很重要。十三年来,他始终以美食为媒介,以生活为载体,努力把幼儿园的美食变成孩子们童年里独一无二的专属记忆。
一、火眼金睛,看牢食品安全
清晨的太阳还没露头,幼儿园里一片宁静时,他已经是第一个抵达幼儿园的工作人员。洗手换上工作服后,他便开启了一天忙碌的食堂工作——“晨检-验收食材-入库登记-出库称重-粗加工-切配-烹饪”,这几十个工作流程早已变成他的本能,每一个操作流程的安全把控,也让他练就了“火眼金睛”的本领。
为了把好食材入口关,凭借多年积累的食堂管理经验,他向分管领导提出并制定了“食物三重查验模式”:首先由验收人员在食材进食堂前查验安全性,其次由加工人员在加工过程中查验食材内部的新鲜度与质量,最后由试餐配餐人员查验食物的色香味形质,确保孩子们入口的食物既安全又营养。
每天工作快结束时,他还会带着员工做“找茬游戏”:大家一起找找当天的用具有没有没归位的,消毒柜温度够不够,留样柜有无异常,就连下水道的滤网他都要亲手翻一遍,生怕有杂物掉进去堵塞管道。有次新员工图省事,把未浸泡的西兰花直接放操作台上,他没有直接批评,而是拿过西兰花按流程重新示范清洗,边洗边说:“你看,这些小蚊虫没浸泡干净,孩子吃了容易肚子疼。幼儿园的孩子就像咱们自己的孩子,咱们手里的活连着孩子的嘴,半点马虎不得。”
二、七十二变,变出营养美味
秋天,幼儿园的桂花香飘满园区时,他就想着:又能给孩子们做甜甜的桂花糕了。虽然他对面粉轻微过敏,而且一次要做几百名孩子吃的桂花糕,失败风险不小,但为了让孩子们尝到秋天的味道,他还是带着食堂人员不断挑战、尝试。他在网上找资料自学,跑到菜市场观察桂花糕制作过程,还找专业师傅请教如何让口感更软糯。从熬制桂花酱、磨米浆,到记录上蒸的温度和时长,经历四次失败后,终于做出了让他满意的桂花糕。
为了让孩子们吃得香、消化好、长得高,他积极参加各类膳食营养培训,还向保健人员提出很多大量食谱配制的意见,把硬邦邦的理论和食谱,变成软乎乎、香喷喷的饭菜。各类食材在他手里,像被施了魔法:切成小块、薄片、细丝、碎丁等不同形状,红烧肉炖得能用筷子夹碎,焖饭做成彩虹色,面点捏成蝴蝶、棒棒糖、花朵、毛毛虫的样子。就连新学期刚入园、哭闹不止的小班孩子,也被这些有趣又有味的食物吸引,慢慢爱上了幼儿园。
三、躬行不怠,用真情取真经
在食堂工作这些年,他记了12本工作台账,每一本都写得工工整整。备餐台旁,永远放着一份“幼儿禁忌表”,哪个孩子对海鲜过敏、哪个需要特殊备餐,他都勾画得清清楚楚、记录得明明白白。
除了给孩子们制作膳食,他还是老师们的“美食顾问”。老师们经常向他请教菜品制作技巧,他总是耐心解答,还会把制作教程发给他们。老师们常说,一放假就开始想念食堂的饭菜。而他总觉得:“孩子和老师们吃得开心、家长放心,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。”
从19岁到32岁,他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幼儿园的食堂里,用锅铲为笔、食材为墨,书写着最接地气的育人故事。他没有时时和孩子待在一起,却让每个孩子记住“幼儿园的饭菜最好吃”;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,却成了孩子们最愿意分享小秘密的人。作为“食堂里的育人者”,他用13年的坚守明白:教育从来不止一种模样,把平凡的事做好,把孩子和老师的小事放在心上,就是最感人的教育故事。